2019年4月15日 星期一

国际频道: 互助养老模式延续中国传统养老方式 激发社会活力

国际频道
国际新闻 
互助养老模式延续中国传统养老方式 激发社会活力
Apr 15th 2019, 00:00, by 人民网

人民网讯  首届创新社区互助养老模式学术研讨会暨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社区居家养老分会成立大会4月14日在北京举办,来自全国各高校、科研院所、养老企业的该领域专家、学者、一线从业者以及相关领域的社会组织等人士共同探讨互助养老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社会养老模式。与会者普遍认同互助养老是延续中国传统养老方式、并且能够激发社会活力、推动社会共同体构建的一种有效模式。

华北电力大学副校长檀勤良致辞指出,华北电力大学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重大国家战略,希望能够以此次学术研讨会为契机和起点,搭建产学研合作交流平台,推动中国老龄研究话语体系的构建。

华北电力大学老龄科学与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妮娜认为,扎根于中国传统非正式互助网络,互助养老应当与家庭养老一道构建基础性的养老服务保障网络,这是更加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社会养老的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刘妮娜提出,互助是一个大课题,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包括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福利体系、互助型老龄社会建设等,期待政府和社会能给予这一领域更多研究和讨论。

全国老龄办党组成员、中国老龄协会副会长吴玉韶指出,互助养老与基本公共服务的缺失有密切关系。我们当前互助养老的现状研究还在路上,研究深度还需努力,实践已经走的很远。需要研究的是互助养老模式,而不是养老里互助的成份。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党俊武表示,我们对老龄社会研究应该有两个取向,一是要埋头解决当下问题,使研究结论能够落地,寻找解决长期问题的中国方案,这样研究才会有前瞻性。互助更重要的是资金的互助,要有清晰的金融安排,否则会难以为继,不能完全依赖国家的输血和担保。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孙鹃娟教授认为,互助养老模式应该与志愿行为、抱团养老、邻里互助、志愿服务相区分,厘清边界。它存在一个依赖政府资金又强调社会力量的悖论。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隋玉杰教授认为互助养老应融合在现有的养老体系中,学者可共同关注的老年慢性群体的互助问题,并结合癌症群体、失独群体阐述互助的作用。

华北电力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朱晓红教授从社会组织层面阐述,互助养老建构了一个合作网络,应当将其进一步扩展为生态网络,发挥社会组织、基金会、民非的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院的胡澎研究员表示,中国在面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时,日本是很重要的参照物。她认为,互助只是众多养老模式中的一种,不应过度强调互助而忽视了政府的职能。互助养老在我国过于超前,日本的社区小规模多功能的模式应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北京农学院文法学院院长韩芳副教授表示,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水平较高;社区照顾模式具有成本低、社会效益高的优势;同时社区照顾模式要以社区为依托、与专业化服务相结合,政府、机构、家庭要形成合力,以提供高质量的养老服务。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讲师谢立黎表示,应将互助养老视为参与的形式,特别是参与社区治理方面。推行正式化的互助养老服务形式要从三点出发:需求、供给、通过怎样的形式对接需求和供给以及涉及到怎样界定互助的概念。

北京养老行业协会会长李建国提出,专家需要研究在政策层面怎样做好互助养老,互助是模式但更体现机制,是养老的方式。其次,居家老年人的需求有所升级,不仅是寿命延长,更是老有所乐。老人在精神、价值、旅游、交通层面有很大需求,要因需设项,互助养老既能解决养老问题,还可促进经济的发展。

中民养老规划院理事长苏志钢认为互助养老只能是补充的养老模式,不能作为主导的养老模式来发展,养老事业的主导者的还应是政府。

华北电力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老龄科学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苑英科总结到,立足于中国现实国情,在构建中国老龄研究话语体系过程中,需要探索构建与中国现实国情相适应的制度体系和政策体系。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By using Blogtrottr, you agree to our policies, terms and conditions.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