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1日 星期四

国际频道: “‘一带一路’源于中国,但机会和成果属于世界”

国际频道
国际新闻 
"'一带一路'源于中国,但机会和成果属于世界"
Apr 11th 2019, 00:00, by 人民网记者景玥

说起中国,埃及前驻华大使马哈穆德·阿莱姆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滔滔不绝,他告诉记者:"与中国的故事我能说上三天三夜,在担任驻华大使期间,只看到了中国的冰山一角,但已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如果有机会,我希望能在中国再待一段时间,没有工作的纷扰,就这样纯粹地去观察、去交流、去享受、去思考、去学习。"

马哈穆德·阿莱姆在2005年至2009年期间担任埃及驻华大使,曾两次受邀参加中国两会,见证中国筹办北京奥运,也由此感受到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各方面的发展变迁。说起近距离参加两会的感受,阿莱姆感慨颇多,他说:"两会是中国政治生活的大事,是观察中国、读懂中国政治智慧的窗口。在两会上,来自全国各地、不同领域、不同阶层、不同民族的代表委员齐聚一堂,提出问题、深入探讨、出谋划策,然后在会后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方式,找到全社会的意愿和诉求,体现了中国有事大家商量的政治体制,这是协商民主的具体实践。"

"在两会上讨论的各类议题,如教育、经济、环保、反腐、医疗等等,均关乎国计民生,代表委员的每一次讨论也是直指问题的要害。可以看到,中国并不回避问题,而是保持了正视问题的清醒。"他认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让大家看到中国未来的发展路径,也为世界解决此类问题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借鉴。"

毋庸讳言,随着中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凸显出来,在谈及中国面对困难的态度时,阿莱姆赞赏不已,他说:"在面对困难时,中国都是沉着冷静、迎难而上,正如中文的'危机'二字所诠释的那样,危险中藏着机遇,中国就是以这样的辨证态度拥抱挑战,寻找机遇,深化改革。"他接着举例道,在应对金融危机时,国际上也曾对中国的经济表现有着种种担忧,但事实胜于雄辩,中国用行动向世界交出满意答卷,去年,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30%。

"同时,我也感受到中国的越来越开放。让我感触颇深的是在与中国官员和百姓交流的过程中,他们都抱以谦虚和开放的心态向我讨教各类问题,表示出愿意向我学习的强烈意愿,同时也愿意与我分享中国的发展经验。中国人的品质其实就是国家品质的体现。"阿莱姆表示,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更多惠及其他国家和人民,"一带一路"倡议就是很好的证明,它打开了中国和世界共同成长的通道,推动发展中国家脱贫致富,提供新兴国家发展机遇,致力于开创普惠的全球化模式。中国用实际行动消解全球化的负面影响,以开放胸怀塑造全球化的新格局。

卸任回国后,阿莱姆一直关注中国的发展,做有关于中国的研究。如今作为埃及交通部部长顾问,他从事着国际合作的相关事宜,很多合作涉及"一带一路"重点工程,他认为,"一带一路"四个字浓缩了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经验和源远流长的历史智慧,越来越多的国家被其吸引,埃及也不例外,在合作过程中,他们不仅着眼于产品,更重要的是学习中国智慧。"'一带一路'倡议源于中国,但机会和成果属于世界,所以说它具有深远的世界意义和时代价值。"阿莱姆如是说。

为了更深入的了解中国,他努力学习中文并广泛阅读有关中国的文献资料。采访接近尾声,他指着身边的电子书告诉记者:"我的电子书里,收藏了大概200本书,其中有一半是关于中国的。很遗憾,在任驻华大使期间,因为工作繁忙,没有抽出时间系统学习中文,但现在我补上了这一课,找了老师坚持每周都上中文课,因为我发现在汉字中能读懂中国,如刚才提到的有关于'危机'的解释,就藏着辩证法。"

他补充道:"不仅是中文,同时在中国人的待人接物中也能读懂中国,如共享精神,我就在中国人的吃饭方式中找到了答案,中国人一般是大家坐在一起共享美食,这就像极了中国愿与世界共享发展成果的行动理念,这种精神是其骨子里自带的,并非刻意为之。"阿莱姆在采访中不止一次地向记者表示了想再回中国长待一段时间的愿望,他笑着说:"我的内心仿佛受到中国的召唤,让我有着如此强烈的渴望,想要去感知中国的方方面面。"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By using Blogtrottr, you agree to our policies, terms and conditions.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