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3日 星期六

国际频道: “中国文化着实博大精深”(海客谈神州)

国际频道
国际新闻 
"中国文化着实博大精深"(海客谈神州)
Apr 14th 2019, 00:00, by 叶 琦

  我故酌彼兕觥(篆书)
  泥可剌·毕巧利提供

  大象无形(篆刻)
  泥可剌·毕巧利提供

  春城飞花(草书)
  泥可剌·毕巧利提供

  泥可剌正在挥毫泼墨。
  资料图片

  铺开宣纸,研墨挥毫。灯光下,一位精神矍铄的意大利老人气定神闲,笔走龙蛇。在一处墨香扑鼻、中式布置的艺术工作室里,我见到了72岁的意大利斐墨书法学会主席泥可剌·毕巧利。

  书法是一扇门,引领我走进中国文化

  从好奇到兴趣,再把兴趣变成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泥可剌·毕巧利与中国书法结下深厚的不解之缘。2000年,他在欧洲文艺复兴的发源地佛罗伦萨,创办了意大利第一所教授中国书法和篆刻的学校——斐墨。时至今日,斐墨已经成为知名书法学校,培养的学生遍布世界。在意大利、欧洲乃至全球更好地传播中国书法是他毕生的工作:"中国书法中蕴藏着深厚的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值得人们好好了解。"

  谈话间,泥可剌拿出一张写有12个"怪字"的帖子让我辨识,连蒙带猜,我勉强认出几个字。老人笑了:"这是十二生肖的甲骨文,看!多么具有艺术美感!对我这样在欧洲文化里成长起来的人来说,甲骨文是最具吸引力的文字之一。"

  临帖习字,是老人每日的必修功课。多年的爱好、练习和创作,泥可剌与中国书法感情深厚,形影不离。他坦言,这既是缘分,也是必然。作为一名艺术史研究学者,泥可剌对许多国家的多种艺术门类均有所涉猎,眼界开阔,然而在艺术"百花丛"中,他钟爱的依旧是中国艺术。"中国是一个充满文化和符号的迷人国度",泥可剌谈道:"中国的书法、绘画和篆刻,让人不由自主地想去挖掘艺术背后的故事。中国书法艺术所具有的巨大表现力,也对西方抽象艺术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一开始,最令泥可剌着迷的是常出现于书法作品中的印章篆刻。刚接触书法时,他对篆刻这门艺术并没有什么深入了解。当临摹过各家书法、见过各式各样的印章后,他更想去了解中国文化。"中国文化着实博大精深!书法就像是一扇门,走进去,门里的世界丰富多彩、包罗万象。"泥可剌说:"中国书法历经数千年继承流变,在各个朝代间贯穿中国文化脉络,蕴藏了深厚的历史底蕴。文字中不仅有古人的思想光芒,也有无声诉说的家国情怀。"

  书法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思想和中国精神

  泥可剌与中国的故事很长,来中国的次数多到已经记不清,到过中国的许多地方。"上世纪90年代,我第一次到中国,去了北京。当时北京只有两条地铁线路,我不懂中文,拿着地图在公交车上给司机看,却没有人能告诉我应该怎么走。那时中国的方方面面都处在发展过程之中",泥可剌谈道:"现在的北京,不得了!目睹中国的发展,有点像看科幻片,速度快到令人无法置信。我很难用语言准确描述现在的中国,无论在经济还是人文方面都有着巨大变化,这是个一直在变化、一直'新'的国家。这样的发展速度在意大利很难看到,中国充满生命力,向世界展现出新的形象。"

  泥可剌说:"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是个伟大倡议,它不仅意味着经济建设,也对国家间文化交流大有裨益。'一带一路'让世界接触到真正的中国文化,逐渐改变一些人对中国抱有的成见与偏见,能够更加客观地理解中国。"

  如今,泥可剌每年都会受邀去中国参加书法讲座和论坛,与来自中国和其他国家的文人墨客共话书法艺术。他真诚地对我说:"中国创造和正在发生的'奇迹'与中国人的智慧、勇气和决心密不可分。中国人的坚毅果敢,在书法中也能强烈感受到。中国书法艺术背后凝聚着中国精神——遒劲有力,意气风发,既有浑厚的强劲,又有清秀的灵气,还有着狂草般的魅力,我在书法中看到了中国。"

  提起中国,提到书法,老人如同打开了话匣子,滔滔不绝:"去年在青岛,我惊喜地发现小学生们在课堂上篆刻、临摹商朝文字。"这让泥可剌甚为意外又满是惊喜,"孩子们从小就开始学习古老的中国文化,将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对于文化而言,温故而知新,'少年强则国家强'。"

  书法是一首歌,蕴含了思想、情感和文化

  生活于明清之际的傅山是泥可剌最喜欢的一位书法家。傅山擅草书,笔下流露出的旷达不羁也是泥可剌孜孜以求的一种精神状态。他说:"书法很像音乐,不管你是什么年龄,都可以借此表达自己的心灵。书法既是一门艺术形式,也是一种表达形式,但在西方,却没有这样一门艺术。"

  泥可剌认为,书法在中国文化发展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如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将其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书法,已经远远超越书写文字本身的意义,它已不仅是一种信息传递方式,更是一种将艺术表达与精神追求结合起来的艺术形式。通过这种艺术,思维与肢体相互作用,思想也随之进入一个崭新的世界。

  自2000年成立以来,斐墨书法学校在意大利佛罗伦萨、米兰和博洛尼亚三地设立了书法课堂。泥可剌在坚持传统教学的基础上独辟蹊径,以当代艺术创新诠释传统书法,并将书法艺术带进小学、中学课堂,带进艺术学院,甚至成为街头的新鲜文化。目前,斐墨已经在意大利培养了300多名学生。

  "如果你真正热爱一种艺术,便会愿意和他人交流经验,这也是我开办书法学校的初衷。"泥可剌认为,在中国,书法是每个人都可以接触到的艺术。与有着潜移默化学习环境的中国不同,在艺术史上并没有书法这个词汇的意大利,人们对书法艺术的兴趣大多来自循序渐进的培养,最终能够坚持下来的都成了实实在在的书法爱好者。

  临别前,泥可剌送给我一瓶包装精美的自酿红酒,瓶身上的标签印着他自己设计的篆刻。至今,泥可剌仍保留着篆刻印章的爱好,夜深人静之时,便是他潜心沉浸在精雕细琢中的时刻。

  "中国故事如同一幅书法,观者只有神情专注、不忘初心,才能理解个中奥义,读懂其真正的内涵。"老人说的这句话,令我难忘。 


  《 人民日报 》( 2019年04月14日 07 版)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By using Blogtrottr, you agree to our policies, terms and conditions.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