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0日 星期三

国际频道: 大师作品重返巴黎

国际频道
国际新闻 
大师作品重返巴黎
Apr 11th 2019, 00:00, by 邵晓峰

  滑田友《轰炸》,中国美术馆藏

  熊秉明《骆驼》,中国美术馆藏

  徐悲鸿《奔马》, 中国美术馆藏

  吴冠中《太湖鹅群》,中国美术馆藏

  观众在展览现场拍照留念

  刘海粟《黄山云海》,中国美术馆藏

  巴黎中国文化中心展览现场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也必须有好的作品。3月26日至4月25日,为庆祝中法建交55周年以及纪念留法勤工俭学100周年,"感知中国·意在巴黎——中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在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举行。这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一次重要展示,展览通过"中国留法艺术家的作品回到法国"这种形式,讲述中国故事,推动艺术交流。

  

  中法交流新成果

  20世纪初,一批批中国留学生怀着救国图强的使命远赴海外,法国成为中国学生追寻艺术之梦的首选,巴黎高等美术学院则是他们向往的殿堂。他们学成之后,有的归国传道授业,有的定居法国,热情地投身到艺术革新的浪潮中。他们之中,产生了徐悲鸿、林风眠、庞薰琹、颜文樑、刘海粟、刘开渠、吴冠中、熊秉明、赵无极、朱德群等一批杰出的艺术家,为中国现代美术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这次"感知中国·意在巴黎——中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由中国美术馆、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中外文化交流中心主办。谈及中法美术交流,展览的总策展人、中国美术馆馆长、法兰西学院艺术院通讯院士吴为山说:"中国美术馆继续发扬中法交流传统,近些年举办了许多交流活动。特别把法兰西学院院士们的雕塑、绘画作品请到中国美术馆举办展览,同时,我们也把具有中国写意精神的中国当代艺术作品送到法兰西学院举办展览。令人感动的是,法兰西学院的院士们非常慷慨,每人都把最重要的代表作捐赠给中国美术馆,使中法交流产生了新的成果。"吴为山认为,展览主题"意在巴黎"之"意",可体现为"五意",即中法文化交融之意、中法友谊长存之意、中国写意艺术之意、大师作品重返之意以及国际交流绵长之意。

  这次展览从中国美术馆收藏的550余件留法艺术家作品中精选出36件,内容涵盖中国画、油画、水彩画、雕塑。展品中既有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刘开渠等留学法国、蜚声中外的大师的作品,还汇聚了朱德群、吴冠中等法兰西学院艺术院院士、通讯院士的作品,另外还发掘了严德晖等默默耕耘、水准精湛的留法艺术家的作品。

  艺展群贤毕至

  1933年5月,徐悲鸿在法国巴黎国立外国当代美术博物院策划、举办了"中国美术展览会",并与在法国学习美术的17位中囯留学生拍摄了一幅中国现代美术史上著名的合影。徐悲鸿、唐一禾、秦宣夫、胡善馀、曾竹绍、吕斯百、常书鸿、周轻鼎、王临乙的作品均入展其中,人数恰巧是合影照片中人数的一半。

  这次展览受到法兰西学院空前的关注与支持,吸引了各类人士,群贤毕至。12位法兰西学院院士出席开幕式,包括法兰西学院艺术院院士、副主席让·安哥拉,法兰西学院人文院院士、终身秘书长让-罗伯特·彼得,91岁高龄的国际著名汉学家、法兰西学院铭文与美文学院通讯院士汪德迈,等等。法兰西艺术家协会主席德拉乐芙,以及200余位中法嘉宾出席了开幕式。

  汪德迈是国学大师饶宗颐的法国弟子,他认为"展览非常有意思",展品中徐悲鸿的中国画《奔马》引起了他的回忆。他年轻时在巴黎上学,看到塞纳河边有很多卖画的人,他们的箱子里就有徐悲鸿画的马。

  让·安哥拉与夫人均是著名雕塑家,安哥拉夫人表示,这些留法勤工俭学的艺术家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奠基者,他们很好地继承了法国艺术语言,同时融合了东方文化的意境。她从其中的雕塑看出,中法艺术家对于泥土的力量感是一致的。

  法兰西学院艺术院音乐组院士弗朗索瓦-贝尔纳·马施认为,展览中那些具有中国写意精神的雕塑作品,让他想起了德彪西的音乐作品,给人强烈震撼。有的雕塑,无须解释,观众一看就能明白,因为艺术语言是相通的。法兰西学院艺术院摄影组院士布鲁诺·巴尔贝是中国通,曾来过中国45次,他认为此次展览不仅视觉效果精彩,而且作品集也非常精美,设计十分细致。他告诉笔者,不久他还会再去中国。

  查尔斯·德拉提格是对艺术史颇有研究的电影导演,他认为,这个展览不仅是艺术作品展,从中还可以感受到尊重、分享和真诚交流的精神,这种不同文化艺术之间的对话非常重要。

  "很高兴能在巴黎看到徐悲鸿、刘海粟的作品。作为海外的中华儿女,看到这些国宝,心情非常激动。"当地华人何女士表示。

  3月26日,结合这次展览,巴黎中国文化中心还举办了"中法美术交流百年学术研讨会"。法兰西学院艺术院院士克洛德·阿巴吉、让·卡尔多,法兰西学院铭文与美文学院汪德迈,赛努奇博物馆馆长易凯,法兰西学院艺术院通讯院士迪埃·贝耐姆等30余位学者、艺术家,围绕中法百年来的美术交流与学术传播,展开讨论。

  展品背后有故事

  这次参展的展品背后都各有一段故事。

  徐悲鸿的《奔马》创作于1944年,正是抗日战争的关键阶段。这一时期也是徐悲鸿画马的鼎盛期,他的画作以"马"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已深入人心。画中的奔马四蹄腾空、意气风发、一往无前,马的骨骼、肌肉以及结构刻画精当,而鬃毛、尾巴则以大笔散锋劲扫,体现了中国写意动物画的时代创造。徐悲鸿是中国第一位公派出国学习美术的留学生,1919年—1927年,他就读于巴黎高等美术学院。这次展览中的滑田友、吕斯百、王临乙、吴作人均是其弟子。

  在徐悲鸿的帮助之下,1933年,滑田友也就读于巴黎高等美术学院。年轻的中国艺术家身处异国,仍不忘祖国危难。1938年,滑田友在法国创作了《轰炸》样稿。作品中的母亲惊恐回首,看着空中飞来轰炸的日军飞机,右手搂着怀中婴儿,左手拉着孩子快步逃离。这件控诉战争罪恶的雕塑,以小见大,既体现西方古典主义雕塑在扎实造型与理想结构上的呈现,又吸收了中国传统雕塑中的线性美与整体美,是表现战争题材主题性创作的现代经典作品。

  刘开渠是中国美术馆首任馆长。他24岁考入巴黎高等美术学院雕塑系,师从法国著名雕塑家、法兰西学院艺术院院士朴舍,后来成为朴舍的助手。1933年,刘开渠应蔡元培、林风眠之邀,从法国回到国立杭州艺专,担任雕塑系主任、教授。他用雕塑来激发国人的爱国精神,本次展览就展出了他的代表作《杜甫胸像》。

  吴冠中于1946年—1950年就读于巴黎高等美术学院。《太湖鹅群》创作于1974年,是吴冠中具有写生色彩的代表性油画作品。此作尺幅不大,笔触轻松,色彩丰富,虚实结合,表现了水上人家以及百余只白鹅,生活气息浓厚。在创作上,有的白鹅仅寥寥数笔即予以呈现,言简意赅,显示出作者捕捉形态的高超能力。

  《黄山云海》是刘海粟家属新近捐赠给中国美术馆的作品。云海是黄山独特的自然景观,置身其中犹入蓬莱仙境,令人神思飞越,浮想联翩。尤其是在日出和日落时分所形成的彩色云海,最为壮观。《黄山云海》是刘海粟1954年所作,系其六上黄山创作的油画精品。作者通过强化大面积的横向云、霞,以及因日光普照而生出的天空与云海交错之感,因山势向上而形成的云气横流,使得整幅作品气象万千、富有张力。

  (作者为中国美术馆研究部负责人、中国博物馆协会美术馆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感知中国·意在巴黎——中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执行策展人)

  (本版图片由中国美术馆提供)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By using Blogtrottr, you agree to our policies, terms and conditions.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