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0日 星期三

国际频道: 中国流失文物回家了

国际频道
国际新闻 
中国流失文物回家了
Apr 11th 2019, 00:00, by 叶 子 秦 思

  4月10日早晨,装运着意大利返还的796件套中国流失文物的国航客机抵达北京,漂泊海外多年的中国文物经过漫长的"归乡之旅",终于到家了。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部主任王巍接受采访时表示,这是近20年来最大规模的中国文物艺术品返还,是中国文物界的一件大事,它为国际合作开展流失文物追索返还提供了典型范例,未来更多中国流失文物回家值得期待。

  国宝回归振奋人心

  据媒体报道,意大利时间9日15时20分(北京时间9日21时20分),负责装运796件套中国文物的中国国航客机从米兰起飞,10日早晨抵达北京。从意大利到中国,此次文物回家跨越了8000多公里的距离,十余年的时间。

  早在2007年,意大利文物宪兵在本国文物市场查获一批疑似非法流失的中国文物艺术品。中国国家文物局得知相关消息后,立即对接意大利文化遗产主管部门,随后展开了长达十余年的追索工作。今年3月23日,在两国领导人共同见证下,中意双方代表交换关于796件套中国流失文物艺术品返还的证书。这796件套文物艺术品包括汉代彩绘茧形壶、汉代陶马、汉代陶俑、唐代彩绘陶骆驼等,上至马家窑文化时期,下至明清民国时期,跨越5000年历史。

  关于这次文物返还,国内外反响热烈。在国内,大家既高兴又感动,"欢迎回家"四个字频频刷屏。一位网友说:"每次看到文物回家就特别激动,这是国家强盛的表现,也是各方工作者的努力成果。希望越来越多流失海外的文物回到祖国怀抱!"意大利归还文物的举动也受到不少外国网友的肯定。一位外国网友表示:"这是一个重要的进步姿态,将带动其他国家也这样做。"

  更多中国文物已成功返还

  除了这次的796件套艺术品,此前还有许多海外流失文物被成功追索,回到祖国。

  中美两国2009年签署相关备忘录后,美国就曾三次向中国返还流失文物。2011年3月,美国政府在华盛顿举行仪式,向中国归还包括北齐石灰岩佛像、清代瓷瓶、宋代观音头部雕像等在内的十余件珍贵文物。2015年12月,美国政府向中国政府移交了22件流失文物和1件古生物化石。今年2月28日,中美双方代表在美国互换证书,美方向中方返还了361件套流失文物艺术品,其中年代最久的文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每一次国宝回归都振奋人心。2018年12月,圆明园文物、西周晚期青铜"虎鎣"回到中国国家博物馆,结束了近160年的海外漂泊。2015年,56件出自甘肃礼县大堡子山遗址的春秋时期秦国金饰片,由法国返还中国。于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被英法联军劫掠的鼠首和兔首,也在2013年6月成功回家。此外,中国还分别从加拿大、日本、瑞典、瑞士、丹麦等国追回大量流失文物艺术品。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国家文物局成功促成了30余批次近4000件套流失文物的回归。大批长期流落他乡的"游子"们通过国际公约追讨、政府间外交谈判、持有者捐赠和商业拍卖等多种方式踏上回家路。

  流失文物追索将取得更多成果

  中国流失海外文物是中国文化遗产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寄托着中国人民质朴深沉的历史情感和文化记忆。中国一向重视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已先后与美国、意大利、印度等21国签署关于防止盗窃、盗掘和非法进出境的文化财产双边协定。

  国家文物局公布2019年工作要点时,就包括制定实施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方案。按照计划,国家文物局将健全部门合作机制,完善工作体系,加强文物进出境监管,推动扩大享受进口免税待遇的公益性收藏单位名单,推进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取得新成果。

  王巍表示,文物追索是一项艰巨且复杂的工作,但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与努力下,文物回家成果丰硕。此外,现在越来越多的海内外学者等志愿帮助搜集中国海外流失文物的情况,各级博物馆等的展出条件也更加完备,这都有利于形成良好氛围。更重要的是,随着国力的增强、国际交流经验的不断成熟,"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得到越来越多的响应,中国在文物追索和保护方面的声音更加受到国际社会重视,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流失文物回到祖国。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By using Blogtrottr, you agree to our policies, terms and conditions.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