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1日 星期四

国际频道: “打造一座通向繁荣的大桥”(记者观察)

国际频道
国际新闻 
"打造一座通向繁荣的大桥"(记者观察)
Apr 12th 2019, 00:00, by 本报驻俄罗斯记者 吴 焰 殷新宇 屈 佩

  中俄同江—下列宁斯阔耶跨境铁路桥中方工作人员正在桥上检查巡视。
  本报记者 殷新宇摄

  中俄黑河—布拉戈维申斯克黑龙江大桥主桥俄方一侧施工现场。
  本报记者 殷新宇摄

  2019年,作为"一带一路"倡议与欧亚经济联盟的重要对接项目、中俄互联互通的重要基础设施,两国界河黑龙江(俄罗斯称"阿穆尔河")上,将有一座铁路桥、一座公路桥竣工通车。我国东北地区和俄罗斯远东地区之间将开辟出一条新的国际运输通道。

  

  4月2日,中俄同江铁路桥俄方钢梁附属结构全部完工——

  "十分期待大桥通车后带来更多发展机遇"

  站在中俄同江—下列宁斯阔耶跨境铁路桥(以下称"同江铁路桥")中方段一侧,望着不远处的俄方工地,林永汉心头一热:"我是'桥二代'。父亲参加过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那座桥是苏联专家援建的。"

  同江铁路桥是第一座中俄跨境铁路大桥。桥这边是中国黑龙江省同江市,桥那边是俄罗斯犹太自治州下列宁斯阔耶。3月20日,最后一块钢梁被安装到位。这标志着同江铁路桥主体顺利合龙,有望年内实现通车。4月2日,同江铁路桥俄方钢梁附属结构全部完工。下一步,双方将开展铁轨的铺设施工。

  "温度低至零下二三十摄氏度,我们都不间断工作"

  冬季的黑龙江,千里冰封。作为同江铁路桥项目经理部安全总监,林永汉每天要爬上距离江面20米高的铁桥仔细巡查。寒风凛冽,林永汉的手机扛不住低温,不一会就自动关机了。

  隆冬天气极寒,酷夏蚊虫肆虐;技术难度大,施工异常艰难……2014年,大桥开工后,无数挑战摆在了中俄每一位建桥者面前。

  大桥主桥全长2000多米,两个桥墩为1跨,共有20跨。中方负责施工17跨,俄方负责施工其余3跨。"相较之下,中方段工程量更大。但为了大桥顺利建成,就得和俄方同步。"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同江铁路桥工程建设指挥部指挥长刘伟权说。

  低温环境下施工,中国建设者创新运用了"微环境温度保护法""低温泥浆配合比"等方法,挑战零下35摄氏度的严寒;怕把工程实体冻坏,他们想出了锅炉输送热风等保温办法……凭着方法创新和一股争先恐后的拼劲,2018年10月13日,随着钢梁安装到位,中方段工程全部完成。

  中方段工程的高效率也大大鼓舞了俄方。俄方段工地的桥墩上,塔吊高悬;桥下,各种工程机械。"工地上所有岗位都是满员状态。白班和夜班两班倒,全天候施工。"大桥俄方段安全监察维克多利亚向记者介绍:"为了让大桥如期完工,入冬之后,温度低至零下二三十摄氏度,我们都不间断工作。在今年的新年假期,施工一天也没有停。"

  "中国建桥团队专业、高效,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

  为了保证施工进度,同时协商现场作业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中俄工段的管理层约定定期碰面。"有时是俄罗斯朋友来中国这边,有时我们去俄方那里。"同江铁路桥建设指挥部副指挥长张佰亿介绍。

  "中国伙伴忙而不乱,各项工作有条不紊。他们专业技术过硬、应变能力很强,永远是准备好的状态。面对任何突发问题,总可以很快找到解决方案。"同江铁路桥俄方段监理公司技术负责人谢尔盖如此评价。

  维克多利亚从2016年起开始参与同江铁路桥项目,曾多次参加与中国伙伴的定期碰面。"在此过程中,我们和中国伙伴建立了温暖而深厚的友谊。中国建桥团队专业、高效,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

  比之日常交流的点点滴滴,危难时刻的真情相助更让人感动。

  受西伯利亚寒流影响,每年11月初和次年4月20日左右,黑龙江都要经历流冰期。流冰巨大的冲击力常常破坏施工栈桥和水上围堰。

  2017年11月13日,滚滚而来的流冰将俄方施工桥墩处的浮桥冲毁,7名俄罗斯工人被冲到中方工地附近。情况十分危急,中方施工人员立即展开营救,将7名工人从在江中漂浮的浮桥上救出,并立即接他们到工房里取暖。一杯热水下肚,热腾腾、香喷喷的中国饭菜又端了上来。俄罗斯朋友深受感动,连声说"谢谢"。

  "对我们的生活肯定是利好"

  俄联邦远东发展部日前发布消息称,大桥各项建设工作进展顺利,边检服务区等配套设施也已基本完成建设。

  据估计,同江铁路桥年过货能力达2100万吨。分析人士认为,这座大桥将使中国铁路与俄远东地区至西伯利亚的铁路相连,增加一条连俄通欧的国际大通道。

  记者在工地采访时,恰遇同江市市长王金带着几位打算在同江投资的商人参观大桥。在王金看来,大桥通车对同江而言是"历史机遇","依托大桥,同江将重点发展一批国际仓储物流、进出口产品加工、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项目"。

  俄罗斯犹太自治州州长列文塔尔近日也表示,在铁路桥投入使用后,犹太自治州将获得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他认为,该地区在农业、加工和中转运输领域颇具投资吸引力。

  维克多利亚的家就在犹太自治州。她告诉记者,身边的亲朋好友都非常支持建设俄中铁路大桥。"我们十分期待大桥通车后带来更多发展机遇。"

  "从大的方面看,两国政府牵头建设的这座大桥,对俄中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承载着两国人民互联互通的期盼。从小的方面看,大桥通车后,货运量肯定不小。我是阿穆尔州居民,这将给我们带来更多商机,对我们的生活肯定是利好。"谢尔盖说。

  中俄黑龙江公路桥施工现场,各建设单位正全力以赴——

  "参与这座桥的建设,是在创造历史"

  3月,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市(以下简称"布市")的许多地方还覆盖着皑皑白雪。在阿穆尔河跨境客运口岸,背着行李袋、拖着拉杆箱的中俄两国居民进进出出,十分忙碌。河的对岸,中国黑河市的房屋街道清晰可见。

  客运口岸码头办公室里,总经理助理切尔诺格鲁多夫正观察着浮桥上行驶的大巴。长期以来,黑河和布市的人员往来主要通过这里,因而成就了客运口岸的繁荣。中俄界河上首座现代化公路桥——黑河—布拉戈维申斯克黑龙江大桥(以下简称"黑龙江公路桥")即将竣工,可能带动两国客货运往来高潮。

  3月16日,黑龙江公路大桥的公路口岸工程正式开工。口岸工程的启动,标志着跨境公路桥进入了桥头区开发的新阶段。伴随着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贸易的进一步畅通、民心的进一步相通就在眼前。

  "有桥的地方就有沟通,有桥的地方就有友谊"

  在界河上建跨境桥,很早就提上中俄两国政府的合作议题。

  1988年,两国提议在黑河—布拉戈维申斯克间修建公路桥。1995年6月,中俄政府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俄罗斯联邦政府关于共同建设黑河—布拉戈维申斯克黑龙江(阿穆尔河)界河大桥的协定》。2015年9月,在习近平主席和普京总统共同见证下,两国交通运输部部长签署了《〈建桥协定〉修订议定书》。

  在长达30年的时间里,从国家到地方、从政府部门到建设单位,中俄双方都付出了很大努力。光是双方地方代表团进行的接洽会谈,就超过30轮。也因此,2016年12月24日,这座项目全长19.9公里,中方境内6.5公里、俄方境内13.4公里,预算总投资为24.71亿元人民币的公路桥,在中俄境内同步开工时,很多人感叹"来之不易""期盼已久"。按照规划,大桥将于2019年下半年主体交工。建成后,预计2020年客运量可达140万人次,货运量300万吨,比目前分别增长2倍和10倍。

  从布市驱车穿过卡尼库尔干村,经联邦布哈公路驶入大桥项目俄方封闭施工区,就来到了主桥梁施工现场。尽管极寒低温,但无论是户外钢梁上,还是现场指挥部,所到之处、所见之人,皆干劲十足,并未因天气缓工或停工。

  "参与这座桥的建设,是在创造历史。"在现场指挥部办公室,大桥开发建设有限公司俄方分公司总工程师罗果夫正和从莫斯科赶来的设计方代表讨论工程细节。60多岁的罗果夫参与过600多座桥的设计建设,深度参与的超过150座,包括符拉迪沃斯托克著名的金角湾大桥。罗果夫喜欢建桥,因为他认为"有桥的地方就有沟通,有桥的地方就有友谊。"书架上,醒目地摆放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俄文版。翻开书页,有他认真做的读书笔记。

  大桥开发建设公司俄方分公司监理负责人伊琳娜,是土生土长的布市人。伊琳娜亲眼见证了江对岸的黑河如何迅速发展。她真诚地说:"中国有着先进的发展理念,并不断付诸实践。用基础设施建设来带动地区经济,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一切都按计划顺利进行"

  跨境基础设施建设不易,需要考虑在尊重各方主权下维护权益、保障建设资金来源、同步协调双方进度、先行对接各项法律等问题。

  2016年3月,在中方倡议下,中国黑龙江省政府和俄罗斯阿穆尔州政府遵循平等原则,共同出资组建大桥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并首次在跨境基础设施建设中采用"贷款建桥、同步建设、共同运营、收费还贷"模式。根据约定,大桥建成后,合资公司的特许经营期为192个月。待特许经营期结束或是贷款偿还完毕后,两国各自境内的项目所有权再归还各自政府。

  "这是一次基于双方互信、基于大桥项目自身特点、富有智慧的机制创新。"合资公司俄方分公司法律顾问谢尔巴科夫告诉本报记者,双方达成共识,政府项目也要探索市场化运作,跨境项目涉及的一些复杂问题框定在商业范畴解决。

  合资公司俄方分公司总会计师佩秋丽娜认为,新模式、新机制能解决许多老问题。现在,大桥建设资金制度完善、运行良好,"一切都按计划顺利进行"。

  负责协助中俄双方沟通的亚历山大,早年曾在中国留学,能说一口流利汉语。他从1996年起开始参与黑龙江公路桥项目前期工作。合资公司的创新模式让他深有体会:"大大降低了沟通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了建设质量。"

  两国采用不同的高程系统,但桥的设计与建设又必须保证测量方法的统一性,怎么办?双方工程技术人员有智慧——建一个假定坐标系,以主桥桥位为基础设定高程系和坐标系,用高精度的仪器进行组网,让施工精度满足最高标准的误差要求,从而解决了这个难题。

  从界河桥项目主体工程到中俄境内收费站工程、口岸工程,从大桥主体开工建设到主桥合龙,从资金的使用到进度的掌控,"近3年的建设进展和效果表明,这种模式非常有效。"大桥开发建设公司俄方分公司副经理乌沙科夫高兴地介绍。

  "中方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给了我们很大支持"

  跨境大桥的建设,也是一次携手合作、面向未来的过程。

  谢尔巴科夫告诉记者,由于俄中法律体系不同,双方经常就此反复讨论。从起草到定稿,每一份文件都有十几份修改版本,最终求得共识。"法律层面的共识为大桥建设和未来运营打下扎实基础。"

  令罗果夫自豪的是,大桥不仅造型优雅、功能现代化,还是北方高纬度寒冷地区的首座钢混叠合梁矮塔斜拉桥,在设计与建造过程中更体现了"绿色理念"。

  在江面上进行大土方量的施工建设,难免影响水体生态系统。为把影响减到最小,大桥建设方专门购买了两吨鱼苗,投放到上游。每到鱼类产卵期,环保部门就会严格监测水质和鱼类资源生存状况。若发现问题,随时调整施工方案甚至设计方案。"中方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给了我们很大支持。"乌沙科夫说道。

  "绿色理念"也引入到了界河桥引道建设中。在俄方境内长达13.5公里的界河桥引道建设现场,记者看到引道全部使用了钢筋混凝土满铺式的边坡防护,两侧还设计了8个公路污水净化处理系统。负责引道建设的沥青公司总工程师库德里亚夫采夫介绍,这个系统可以防止道路范围内的污水和降水未经处理流入自然水系。

  中俄黑龙江公路桥还创造了多项"首次":主桥钢梁采用一种可耐零下60摄氏度极寒温度的特种钢材,降低了大桥的后期养护成本;在中国特大桥梁建设中,首次采用钢筋混凝土扩头桩技术,大量减少钢材和水泥的消耗……"我们希望通过最先进的技术和材料,打造一座高质量、高标准的'绿色'大桥。"合资公司布市分公司副总经理、中方派驻俄方专家李昶介绍道。

  两年多来,总工程师罗果夫的护照上,密密麻麻地盖着中国海关的出入境章。他说,这次建桥的机会让自己与中国伙伴有了更多接触,收获很大。他也进一步认识了中国、更加喜欢中国。距计划中的竣工通车还有不到半年时间,罗果夫已在畅想:"我夫人也很喜欢中国,等到桥建成了,她就可以常去中国旅行了。"

  乌沙科夫却不敢"放松"。他说,两国政府把这座桥的开发建设视为加强俄远东地区和中国东北地区经贸合作的重要互联互通基础设施,自己深感荣幸,也颇有压力。"我们全力以赴,尽快推进俄罗斯境内海关项目。力争在大桥通车时,海关工程项目同步建成,打造一座通向繁荣的大桥。"

  制图:蔡华伟


  《 人民日报 》( 2019年04月12日 17 版)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By using Blogtrottr, you agree to our policies, terms and conditions.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